有人“捡漏”有人“跨界”,消失的民企正重返地产江湖 民营回归

有人“捡漏”有人“跨界”,消失的民企正重返地产江湖 民营回归

facai369 2024-11-12 体育 2 次浏览 0个评论

土地市场近期出现回暖迹象,一些民营房企开始积极拿地。香港置地宣布退出“建售业务”之际,部分企业看到了商机,进入地产行业。

成都土拍市场上,两家民企在一个多月内接连拿下新晋楼面价“地王”。徐州在9月底打破了今年前三季度民企“零拿地”的局面,当地首幅“第四代住宅”地块被一家新成立的民企购得。杭州五批次宅地供应中,民企成为拿地主力;西安的一场土拍中,5幅地块均被民企收入囊中。

自2021年下半年起,由于财务爆雷、房企出险叠加楼市销售走弱等因素,不少民企几乎完全失去投资能力,逐渐在土地市场销声匿迹。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土地成交规模同比下降20%,创下2010年以来的新低。从今年9月底开始,一批新的资金开始进军房地产。

近日,在成都的一场土拍中,一宗宅地因较高的溢价率引发关注,最终由远达集团竞得,成交总价达20.7亿元,刷新了成都高新区的楼面价成交纪录。一个多月前,贝好家(成都)置业有限公司以27300元/平方米的价格拿下锦江区金融城三期H12地块,创下成都楼面单价最高记录。这两宗高价“地王”给成都楼市带来了积极信号。

徐州的土地市场也出现了转变。9月底,新成立的吉云(海南)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拿下徐州首幅官方认定的第四代住宅地块,成交价4.58亿元。在此之前,徐州今年没有一块土地是民企拿下的。10月下旬,徐州昌久置业有限公司又拿下贾汪区一地块,成交总价1.9亿元。这两次民企拿地被视为对徐州土地市场前景的信心恢复。

西安10月30日的土拍中,三宗住宅用地和两宗商服用地全部被民企斩获。此外,郑州、武汉、杭州、南宁等热点二线城市也出现了民营房企积极参与土拍并拿地的现象。

近期在土地市场拿地的民企名单中,已经没有了那些曾叱咤房地产市场的熟悉名号,多为本土型小公司和新成立的地产公司。例如,拿下成都史上楼面单价第一高地块的贝好家置业成立于去年,其母公司贝壳是全国最大的房产中介连锁机构。拿下徐州首个第四代住宅地块的吉云(海南)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24年7月,涉足地产领域不久。西安土地市场则出现了陕北派房企的身影,如陕西欣多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文昌集团。

还有一类本土型民营房企扮演了土地市场“捡漏者”的角色。四川远达集团原本是四川省自贡市的一家小型开发商,直到2021年才在成都成立开发公司。远达集团进入成都后尝到了甜头,2023年拿下成都141亩地块,成交楼面价20700元/平方米,项目首批次开盘即售罄。

实际上,今年前三季度即便楼市出现“点状回暖”,但房企在投资层面相对悲观,全国土地市场几乎跌到了十几年来的历史低点。根据克而瑞的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土地成交规模同比进一步下降20%,一线城市上半年土地成交量降幅超三成。央国企虽独占鳌头但已略显疲态,投资脚步也在放缓。

10月成为今年楼市的重要转折期:“十一”黄金周前夕,央行宣布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中央定调房地产“止跌回稳”,一线城市密集出台利好楼市的新政;10月中旬,住建部公布一系列房地产政策“组合拳”,包括以货币化安置的方式新增100万套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地方政府供应策略的改变也吸引了新的资金。许多城市推出低密度宅地和第四代住宅,吸引了不少企业。克而瑞认为,房企仍偏爱低总价、低容积率的“高安全垫”地块,这些优质地段的低密地块成了企业“必争之地”。

镜鉴咨询创始人张宏伟表示,虽然楼市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政策,重点城市的成交量出现明显反弹,但未来格局仍未确定。房企整体的拿地策略仍然保持谨慎,民企更加谨慎。他认为,目前民企的拿地行为更多是出于企业策略和销售情况的点状补仓及零星补货,而非战略性地补充土储。

转载请注明来自柚子记,本文标题:《有人“捡漏”有人“跨界”,消失的民企正重返地产江湖 民营回归》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