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为何突然大火
不久前的特斯拉「We, Robot」发布会上,Tesla Bot 走出工厂,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当晚的 After Party 上,头戴绅士帽的 Tesla Bot 在吧台后给观众倒饮料并聊天,场外的 Tesla Bot 与观众玩猜拳游戏,即便不小心竖起了中指,整个场面仍然相当科幻和震撼。
这标志着 Tesla Bot 首次规模化的应用展示,距离特斯拉首次发布人形机器人仅过去两年时间。在这两年里,人形机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汽车企业纷纷入局,资本市场异常活跃。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机器人领域的融资金额已经超过70亿元,远超去年全年的50亿元。
在国内,已有不少产品投入实际应用。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已在极氪等多个汽车工厂工作;宇树科技推出了9.9万元的人形机器人量产版;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多家企业的机器人产品也展示了行走能力。
人形机器人的突然火爆离不开埃隆·马斯克的推动。他在今年5月表示,未来Tesla Bot的数量可能达到100亿、200亿甚至更多。一方面,电动汽车、自动驾驶、AI大模型等技术的成熟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成本大幅降低。马斯克预测Tesla Bot的价格为2-3万美元,相比之前动辄百万级的成本,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人形机器人的概念并不新鲜。早在1959年,通用汽车就启用了名为Unimate #001的机械臂,用于处理铸造零件。1972年,早稻田大学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人形机器人WABOT-1。此后,日本多家公司和机构相继推出人形机器人,本田的ASIMO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尽管ASIMO在展示和技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高昂的成本使其难以量产。直到波士顿动力的Atlas在2020年的新年视频中跳舞,人形机器人才进入了新的时代。
特斯拉的Tesla Bot从2021年的PPT到2024年进入工厂成为“打工人”,进展迅速。技术上,Tesla Bot利用了成熟的电池、电机技术和广泛应用的AI芯片,成本大幅降低。马斯克的推动使整个行业看到了量产的可能性,而在此之前,高昂的成本一直是阻碍量产的主要因素。
随着生成式AI的发展,人形机器人的交互问题得到了解决。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积累也为电机、电池、AI芯片等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支持。中美两国在这一领域展开了激烈竞争,尤其是汽车企业在投资和自研方面表现突出。例如,北汽产投和上汽集团分别投资了多家机器人公司,小鹏汽车也在研发自己的人形机器人。
目前,人形机器人最好的应用场景仍然是工厂,特别是汽车工厂。特斯拉的Tesla Bot已经在分拣电池的工作中发挥作用,优必选的Walker S也在比亚迪工厂实训。然而,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人形机器人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续航时间短、硬件成本高、动作缓慢等问题。软件层面也存在挑战,特别是在复杂的任务执行和自主学习方面。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其潜力和前景令人期待。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有望逐步解决,人形机器人或许会像电动汽车一样,迎来一个革命性的时刻。
人形机器人为何突然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