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近日,总台记者前往陕西咸阳、铜川多地,独家采访了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防化二连的三位老兵。他们分别是83岁的李英杰、78岁的常生茂和85岁的赵志凯。在部队服役的20多年里,他们隐姓埋名,在茫茫戈壁先后担负23次核下风作业保障任务。我们跟随记者一起听他们讲述战斗的岁月。
1964年10月16日,当蘑菇云从罗布泊的茫茫戈壁中升起时,李英杰和战友来不及庆祝,而是按照预定计划,第一时间冲向爆炸中心方向。他们需要对下风区空气、地面、水源中的放射性落下灰实施监测,为我国核试验获取准确的效应数据。
防化二连老兵 李英杰:(心情)很着急,拖延时间越长人越着急,当时不存在害怕了。想的就是咋能侦察好,把任务完成好,每个人都带个剂量笔,核辐射的数值早已经超过了,也不顾那个,反正把任务要完成。
执行这次任务时,李英杰刚20岁出头,因为训练表现好已经多次荣获五好战士。在他看来,能被万里挑一选中执行任务,只觉得很光荣。
防化二连老兵 李英杰:咱们这种职业就是风险很大,但是责任重大,保家卫国。
不畏恶劣环境 彻夜作业
因为工作需要高度保密,1964年至1986年,没有人知道防化二连的官兵们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他们在浩瀚沙海中留下了几百公里的作业线,以及近千个单项和综合作业点,还有近百万个数据,近千万字的宝贵资料。
罗布泊地处沙漠戈壁,经常会出现沙尘暴等恶劣天气,而核试验对气象条件要求极高,即使前期计划周密,也可能因气象变化出现临时调整。这让进驻到任务区的二连官兵们面临巨大的考验。
防化二连老兵 常生茂:压力比较大,可以这样说。这个任务一下以后,特别核爆一爆以后呢,一晚上不睡觉是家常事,不停在公路上或者戈壁上来回侦察,来回100公里距离。戈壁没水,人因为干燥嘴全部都干裂、起皮、炸口子,人的面部回来都脱皮了。
至今,常生茂都记得第一次看到原子弹爆炸的场景。因为多次参与核试验,他的眼底受到损伤,被评定为九级伤残。尽管如此,每每回想起那段岁月,他依然觉得很荣幸、很不舍。
防化二连老兵 常生茂:原子弹爆炸的那个火球,就像早晨刚升起的太阳一样。我们距离爆区将近20公里,就感到了烧热。感到还是蛮荣幸的,特别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确实好艰苦,现在想起来回忆那一段的时间,心里边还蛮有一些不舍的感觉。
曾在罗布泊走失 至今无悔
在无人区执行任务时,除了身体损伤,防化二连的官兵们往往还面临着生命危险。罗布泊的天气变幻莫测,老兵赵志凯就曾在保障作业时走失,尽管已过去了50多年,当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1968年12月底,赵志凯和大部队临时接到命令,要求派出新的小组向另一方向作业。作为连长,赵志凯主动承担任务,带领两名战士出发。
防化二连老兵 赵志凯:部队向南延伸,正好这条路没有开,我就说你们不要去了,我去。我带两个人,一个是查明热线,第二个查明这个线路,为下一次试验打好基础。
冬天的戈壁滩,夜晚的最低温度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在走了一天之后,一心想着开辟线路的赵志凯意识到,小分队已经迷路。他们试图沿原路返回,整整三天两夜,一刻不停。为了照顾同行的战友,赵志凯把带在身上的干粮拿了出来,甚至把自己的军大衣脱下来披在了他们身上。与此同时,指挥部也派出骆驼队、马队、小车队一刻不停寻找,终于在新年到来前,找到了失联的三人。
防化二连老兵 赵志凯:不怕黑夜,不怕狂风暴雨,不怕天寒地冻,也不怕伤害,但是不后悔。
尽管早已离开部队,三位老人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不少老物件,为了这次采访,还特意穿上了军装。出于保密原因,很长一段时间,即使是亲人也不清楚他们的工作,仅有的影像里,也只有冲锋的身影。
防化二连老兵 常生茂:这些人都不在了,我们通信地址都是兰州,甚至有的战士家属来到兰州市找都找不到,最后就回去了。
防化二连老兵 赵志凯:保密工作要做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烂在肚子里、带进棺材里,你不能跟任何人说。